清华•减半招生|广播剧《历史的抉择》

2017-06-10    中国之声



旁  白:1977年底恢复高考,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特大喜讯。但有一个人却多了一份担心,他就是刚恢复工作不久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东昌。

 

招办甲:清华是一个标杆,你们应该做出表率,分配给各省的招生名额应该比往年要多。


招办乙:是啊,全国各地都在奔向“四个现代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把耽误的十年抢回来,这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你们的责任。


何东昌:同志们,同志们,你们的心情我理解,文革耽误了多少孩子,这是他们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可大家哪知道清华现在有多困难啊?


旁  白:“文革”十年,清华成了重灾区。突然要改变过去的那套招生制度,又谈何容易?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刘达,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教育家。他和何东昌一样, 为招生的事儿发愁。

 

刘  达:东昌,各界的要求很明确,你是老清华、也负责招生工作,你的意见呢?


何东昌:刘书记,我的意见也很明确。

刘  达:哦,是什么?

何东昌:条件不够,只能减少计划的规模,而且是大幅度的减!


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年系列纪实广播剧

《历史的抉择》

 第三集 《清华•减半招生》


戳音频,听节目


清华党委做出减半招生的决定,让社会各界的很多人士感到不解,就连清华园里的教授们对此也大为不满。


汪教授:东昌,我反对你们这样做。


何东昌:是啊,可能大家也会难以理解。


汪教授:你知道有多少人想上大学吗?你知道北京的考生有多少想考咱们清华吗?


何东昌:汪老,正因为我知道,所以才更要实事求是、尊重办学规律。汪老,您是水利系的老教授,您对清华的现状是了解的。


汪教授:耽误十年,百废待兴。


何东昌:你们水利系的大厅,那是建国后建的全国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模型模拟的实验室,为咱们国家做出过多少贡献。可现在呢?好好一个实验室,给拆了改成汽车厂的总装线。


汪教授:这个我当初就反对他们这样做。


何东昌:清华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汪老,您一定和我一样感同身受。我们生产了 汽车,却连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汽车设计教材也拿不出来。


学  生:老师,您去教室看看吧,晚自习的学生又吵开了!


汪教授:走,东昌,去看看。


何东昌


同学们:别藏了!把东西拿出来!

 

小  刘:拿什么?我藏什么了?。

 

学甲:刘卫国,你这不是第一次了,占座位没你这样的。

 

同学乙:我们每次提前来占座位,这个日光灯老是黑着,怎么你一来就亮了?

 

同学们:把东西交出来!

 

汪教授:同学们,同学们,都安静一下!小刘同学,你拿什么东西啦?怎么回事啊?

 

小  刘:汪教授,我真不是故意的,给。

 

汪教授:启辉器?小刘,你拿走了它,别的同学怎么开这日光灯呀!


刘达的演播者严燕生


刘  达:东昌,教室紧张,宿舍紧张,师资紧张。


何东昌:是啊,我都看见了,同学们晚自习都要抢座位。


刘  达:你带人去北大、人大那里考察一下,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不能让学生想学习都这么困难。


何东昌:好的。


刘  达:马上要招新生了,你们教务处那里准备的怎么样?


何东昌:刘书记,高考停了十多年,教材要现编,老师要备课,很多在文革被取消的学科还要逐步恢复。


刘  达: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辛苦大家了。


何东昌:刘书记,其实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清华一大批干部、教师还带着帽子“靠边站”,这才是当务之急。


刘  达:是啊,“四人帮”是倒台了,可要肃清他们的遗毒还需要时间。我同意你的看法, “两个估计”是错误的,受委屈的教职员工,我会尽快地让他们出来工作,恢复大学应有的秩序。东昌,发生在你身上的那一幕绝不能再上演了!


何东昌在文革期间被打倒,一大罪状就是他当年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批判极“左”思潮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指示,粉碎“四人帮”后,是刘达恢复了何东昌的工作。


《何东昌纪念文集》中

《何东昌—亲历高考重生》一文


小  李:老何,你干脆把我调离招生办吧?


何东昌:怎么啦,小李?


小  李:北京、外地的电话是一个接一个,白天黑夜不停地打进来,都是在责问我们清华为什么要减半招生?


何东昌:好好给他们解释清楚嘛。


小  李:都磨破嘴皮了没用。人家说你们清华教职工文革前是五千八百人,现在都涨到九千人了,为什么招生反而少了?


何东昌:唉,这十年我们的职工是增加了,可是我们的教授呢,从原来的两百人变成一百七,还有那么多“靠边站”了。


小  李:还有说的就更难听了。


何东昌:说什么?


小  李:要是你们自己的孩子想上大学,你们也减半招生吗?


何东昌:这叫什么话!恢复高考,不仅仅是恢复一次考试,更重要的是要恢复我们所应该坚持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办学规律。


清华大学当年的招生工作,可以用匆忙、紧张,甚至有那么点“被动”来形容。这一方面是清华当时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考清华有巨大热情。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


右为何东昌的演播者洪涛


何东昌:什么,上面要求我们扩招北京生源?


刘  达:是的。


何东昌:招生工作已经录取完了呀。


刘  达:今年北京的考生特别多,意见很大,说我们清华的名额太少。


何东昌:今年要是增加招生数量的话,我们确实不具备条件呀。


刘  达:这件事已经惊动中央了。让我们想想办法,再扩招点,这也是满足群众的需要嘛。


刘  达:我知道困难很大,我跟你一样也很为难,再加大招生量连学生住的宿舍都无法解决。可是东昌,这种情况也不止我们清华一家。


何东昌:北京增加一定的名额可以,但是必须有一个条件。


刘  达:什么条件?


何东昌:招走读生,白天可以来清华上课,晚上必须回家去住。


经过方方面面努力,清华终于完成了招生,818名佼佼者走进向往已久的清华园。有趣的是,本来第二次录取的成绩比第一次录取的分数略低一点儿,可扩招生当中, 出了77级如今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专家王浩。


1977年清华大学高考招生录取情况


1977年冬天,573万考生走进了久违的考场,积压了十几年的中学毕业生同时考大学,堪称空前。将1978年初增招的6.2万人包含在内,1977级共录取了27.3万学生。到1978年夏季,又有610万考生参加考试。尽管所有高校尽了最大努力, 挖掘了一切潜力,两级的录取率也不过是4.76%和6.58%。


创作人员


策划:蔡小林

编审:任捷

编剧:权胜、杨宁、刘黎、章成霞、曹波

导演:权胜

作曲:于祥国

录音:房大文

混音:权胜

顾问:李忠杰、储朝晖

演播人员


邓小平:吴俊全

何东昌:洪涛

刘达:严燕生

朱轸:赵岭

查全性:孙星

穆扬:任杰

杨石先:郭政建

方非:任亚明

女老师:王俪桦

群众:中华女子学院的学生

 

旁白:刘静

报题:苏扬


微信编辑:王茜、周文超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原声】接收印度、巴基斯坦为成员国,宣布举办下一届峰会...习主席在上合组织峰会上的讲话都透露了哪些内容?

上一篇: 1978年,他们在同一个考场|独家记忆,我的高考......

推荐公众号

pix pix pix

免责

本站所有内容收集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内都有明确标记文章来源。本站只做转载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付责,如发现有争议文章请发送链接到站长邮箱mail@lxwm.net。我们会在收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

本站收集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并整理发布,旨在为读者提供手机以外的公众号文章查询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