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即将消失的榆林古堡,你知道吗?

2018-09-26    榆林日报


点击上方
榆林日报
关注我们


这里有着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苍凉,亦曾是电影《东邪西毒》的取景地,历经五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沉睡在大漠深处。这里曾经屯有重兵,四周的城墙和城门也威武坚固。后来汉蒙双方议和开启互市,驻军逐渐裁撤。这就是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乡的建安堡



建安堡初建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用砖石砌起了堡墙。明朝中叶,朝廷为了防御漠北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南侵,先后在榆林境内的长城沿线设立了36座营堡,驻兵把守。建安堡即是东线著名的堡塞。

  


登上土城环视城周,矩形城廓历历在目,举目北望,长城时隐时现,周围还有墩台23座。堡城南门外的关帝庙,是当年神团农民们心目中的主宰。据重修庙宇碑记所述,此庙初建于后唐,则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后来累废累兴,香火未绝。民国二军毁于神团之度,四年又加重修。十年动乱中再次遭劫,1989年重修今貌。



城内约有居民30多家,分散居住,显得整个城堡内空空荡荡。城堡内外原来有近20处庙寺,陆续建于明、清两代,如今仅有,娘娘庙、龙王庙、三官庙、关帝庙等数处。登上土城环视城周,矩形城廓历历在目。



进入城堡,最为显眼的是位于中央的钟楼。据文字说明所载,此楼初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比整个城堡早建一百年以上,可见后来的城堡是围绕此楼建造而成。



殿宇虽不甚恢宏,却颇有气魄,正殿、卷棚、偏殿、一应俱全,正殿与偏殿中近百幅展现关羽生平事迹的壁画,色彩鲜艳,技法娴熟,显系近人手笔,堪称艺术佳作。正殿右侧,有砖砌四方点将台一座。殿后有四方砖塔若千座,呈棱锥形,由下到上渐次收缩,据说是过去和尚(或道士)圆寂(或羽化)后的墓葬标志。山门外有当年高大石牌坊遗迹和石狮的残骸。



建安堡在民国初年发生了反洋教、对抗新政的“神团”运动,后受到了残酷镇压。榆林神团是在清光绪末年(1908),由一河南铁匠在佳县秦马硷以义和团“保清灭洋”口号向当地群众进行反洋教宣传,并传授拳术、符咒。民国二年(1913)五月初,榆林观察使崔云松严令各县铲除罂粟苗,并派铲除烟苗委员尤仲庸带50多名巡防队官兵同神木县知县刘万青及高家堡民团团长康希尧等,到高家堡西乡和建安堡强行铲除罂粟苗。种植罂粟(可加工成大烟)是当地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五月十三日,神团首领王朗朗集合1600多名神团农民,手持铁铣、刀矛、土枪攻打高家堡,杀死了尤仲庸、刘万青、康希尧及官兵11人,神团农民死伤120多人。榆林官府震惊,十六日急调200多名官兵赶往建安堡,烧毁民房、寺庙,后捕杀了神团首领及相关人员,造成了重大惨案。九月初,陕西督军张凤,派工兵独立营营长井岳秀,率一个营兵士来到榆林协剿、安抚神团农民,反抗铲罂粟苗事态得已平息。



堡城南门外的关帝庙,是当年神团农民们心目中的主宰。据重修庙宇碑记所述,此庙初建于后唐,则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堡南门原有瓮城,现只存留一半围墙,损毁严重。城门洞为砖砌,外面分别立着两块古堡遗址的石碑,一块是97年榆林市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碑,一块是陕西省人民政府2008年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碑。



建安堡前后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建安堡原属榆林卫,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划归佳州,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又划归榆林县。因此,所见到的一些文物(如铁钟、碑石等)上还可以看到“佳州”的字样。这里原来屯兵驻守,后来由于汉、蒙双方议和开启互市,边防无事,城堡失去军事意义,便将驻军裁撤。抗战以前,砖包城堡还是基本完整的。后来因无人重视,外砌城砖被周围群众逐年拆除,移作他用。如今只遗留下一座土城,但是大体框架较为完整。



来源 榆阳区旅游局


本期编辑 李星

注:本文转载自榆林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中秋,榆林这些别样风景留住了你远行的脚步!

上一篇: 别催了,90后真“结不了婚”

推荐公众号

pix pix pix

免责

本站所有内容收集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内都有明确标记文章来源。本站只做转载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付责,如发现有争议文章请发送链接到站长邮箱mail@lxwm.net。我们会在收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

本站收集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并整理发布,旨在为读者提供手机以外的公众号文章查询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