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行 | 夜宿文安驿

2017-11-02    榆林日报


 
点击上方
榆林日报
关注我们!



夜宿文安驿


第一次听到文安驿古镇,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地方似乎都有一个似曾相识的仿古小镇、一条似曾相识的老街,忽悠着游客们的到访。千篇一律的木雕瓦房,随处可见的小吃,让人怀揣希望却又食之无味。可是,这一次,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千年古镇,却让惊喜无限蔓延。


文安驿 渭南日报 李沛华 摄


一路奔波,三地联合采访团进入沿黄公路延安段的第一站——延川。延川地处延安东北部、黄河西岸,连接古长安和塞外的古驿道纵横县城南北。古道悠长,旅途劳累,驿站连接成串,成为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文安驿始建于西魏大统三年,明清时期曾是陕北地区一个规模较大的驿站和繁华的贸易集镇。时光更迭,昔日人来人往的文安驿,繁华落尽,静默千年。


俯瞰文安驿。榆林日报 杨彬 摄


悠久的历史为今天的文安驿留下了古道驿站、古城墙、文州书院、魁星楼、烽火台等众多文化遗址。如今,再不见金戈铁马,这座静默了千年的古驿站,在能工巧匠手中,改头换面,有了新容颜。放眼望去,一个集千年“古道”驿站、百年“窑居”建筑群落、千名“知青”记忆的特色小镇已初步形成。


文安驿的角落里充斥着知青情怀。 渭南日报 李沛华 摄


文安驿古镇位于文安驿镇中心区东侧下驿村,紧邻210国道,距延安50公里,距延川15公里,外连延延高速,是太原—西安—内蒙古旅游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今天的文安驿古镇,是在延川知青文化遗址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修复、重建,在保持陕北古村落地理风貌的基础上,以文安驿古镇文化园区为核心,着力表现古镇驿站文化、道情文化、窑居文化、知青文化等陕北风情文化、本土特色文化等。在这里,你可以遥想当年古道上的繁荣景象,甚至能清晰地听见那高大的马头上叮铃叮铃作响的铃铛声,渐行渐远;在这里,你可以走过知青们走过的路,了解知青上山下乡所积淀的知青文化,感受用青春与激情铸就的知青精神;在这里,你可以住窑洞,体验简单淳朴、返璞归真的农村生活,感受别样的陕北风情,觅得一份野趣,享受这难得的悠闲。


文安驿知青墙。榆林日报 杨彬 摄


不紧不慢地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巷道里,感受着惬意的生活,忘却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一颗心,静静地漫步。幽静古朴、错落有致的窑洞庭院,临山而筑,陕北风格的外形、现代风格的里屋,将古老和现代交织在一起,一种温馨的感觉向周身扩散,一切是如此的美好。信步而上,在绿树掩映之间露出一面刻在土崖上的知青墙,上千个名字,将思绪拽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追寻着时光的脚步,回想起一群曾在这片热土上奋斗过、奉献过的年轻人,聆听发生在那个年代里的动人故事。


文安驿夜景  渭南日报 李沛华 摄


当熙熙攘攘的人群退却,车水马龙的喧闹逐渐消逝。夜深了,人静了,那些难以用尘埃与沧桑诉说的历史,随着黑夜沉沉地睡去。此时的古镇,在灯光的映射下更加美丽和充满魅力。不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渐渐亮了起来。红灯笼映红了青石板街,错落有致的窑洞,在夜色中显得格外耀眼。红色的灯光覆盖了整个古镇,屋檐、走廊已全被光晕染红。此刻,或邀三五好友,喝一壶古镇酒,尝一碟特色小菜,在夜色里怀旧,聆听文安驿千年以来跳动的脉搏,何不悠哉?


 窑洞酒店别样享受 渭南日报 李沛华 摄


一条路,改变一座城市。昔日的一条古道,让这座古镇有过繁华,历经风雨,却依然不改它最美的姿态;如今八百里沿黄公路,让这座静默的古镇再次苏醒,期待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它的怀抱,发现它的美。



沿黄路上红枣“俏”


延川素有“中国红枣之乡”的美誉,由于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种特殊的区域性小气候,适合耐干旱、耐瘠薄、喜光喜温的红枣生长,尤其是靠近黄河畔,所产红枣以个大、色正、皮薄、肉厚、核小、味醇、药用价值高而著称。


延川县红枣栽培历史长达4000多年。清道光年间,延川县志就有:“沿黄一带、百里成林、成装贩运、资以为食”的记载,可见红枣当时发展的盛景。


延川红枣 资料图


即使你没来过延川,不少人也一定听过“延川红枣”的名气。但住在黄河畔上的很多枣农却早已不再营务枣树,他们似乎不再相信曾养育他们成长的红枣能为他们带来致富的希望。


不知多少年来,陕北一到秋季就会受到连阴天气的格外“厚爱”,喜旱的红枣也年年经历着一场场“洗劫”。“十年没有收成了”,距离记者第一次来到延川已过去两年,当时在采访黄河畔的枣农时听到的这句话,不仅刺痛了枣农的心,也始终让我不能忘怀。红枣树“背弃”了枣农,枣农们也开始心灰意冷,时刻准备遗弃曾经为他们带来生活希望的红枣树。


进入十月底,陕北的天气已经凉透,随着雨落而起的雾气在山间盘旋了一整天,一路上红枣树在公路两旁若隐若现,始终看不真切。下午在即将离开延川,途经乾坤湾镇一斗谷村的时候,车终于缓缓地停在了一个叫做枣林乐活园的地方,满园的枣树几乎没有挂一颗红枣。


延川县红枣办公室副主任马宝勤告诉记者,由于每年秋季的连阴雨和枣疯病让许多红枣出现裂果、病变现象,以及新疆红枣市场的冲击,对延川红枣的销售和价格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枣农卖不上价钱,就没人管,没人管红枣不好就越卖不出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记者所停留的地方,属于沿黄公路地段,随着公路的开通,来往游客较多,采摘成了这片红枣销售的主要渠道,鲜枣基本销售一空。


沿黄公路在延川县境内共有75.6公里,途经乾坤湾镇、延水关镇、大禹街道办3个镇(街),涉及25个行政村,穿越延水关和乾坤湾两大景区,沿途辐射红枣面积18.2万亩。目前,延川县已于沿黄观光路周边建设红枣采摘园500亩、红枣观光休闲园3000亩、红枣体验园400亩、红枣设施化栽培200亩及品种观赏园100亩,枣乡农家乐、红枣交易市场及红枣观光、采摘、售卖亭10处综合旅游服务项目。


马宝勤告诉记者,除了狗头枣,延川的骏枣、团圆枣、木条枣也是主栽品种。全县有20万亩的红枣面积,鲜枣产量达到7.55万吨。由于独特的产业布局,县上有红枣办、红枣协会,乡(镇)有红枣技术服务队,村有枣农协会和技术带头人,这些都成为延川特有的服务体系。目前,全县已发展红枣深加工企业5家,初加工企业25家,季节性加工点11个,主要加工枣汁、枣脯、枣酱、枣粉等4大类8个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达2.5万吨。



黄土峁上万颗红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秋季是红枣丰收的季节,在延川的枣林间,漫山遍野的枣树,在高原的山地间铺展开来。枝头挂满的枣子,拇指般大小,像趴在树梢嬉戏的孩子,俏皮地随风荡漾。随手摘来一颗,甘甜爽口、回味绵长。位于陕北延川县乾坤湾镇一斗谷村的红枣采摘园,每逢十月的枣树枝头,却干净得看不到一颗红枣子。这是因为十月既是成熟季,又是收割季节,挂满枝头的枣子早被出售一空。


自古因盛产红枣而闻名天下的延川,被誉为“红枣之乡”。有史可据,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延川县志载:红枣各地多有,不如东乡。沿黄河一带百里成林,肉厚核小,与灵宝枣符。


红枣 延安日报 樊小帅


延川红枣品种繁多,其中狗头枣是最有名的。狗头枣长势较强,树体高大,50年生树高10米左右。2003年,陕西省农业厅将延川县认证为“无公害红枣生产基地”。2005年第十二届中国杨凌农博会将延川狗头枣评为“后稷特别奖”,木条枣和团圆枣荣获“后稷奖”;同年12月,“中国(国际)枣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将延川县确定为“全国优质红枣生产基地县”。2006年,延川红枣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认证。


随着人们对红枣需求的不断增加,红枣加工变得愈加重要。以前延川红枣加工仅仅是小作坊式的简单包装,以个体户为单位简单加工成枣酱、蜜枣等。近年来,延川县按照加工精细化的路子,积极扶持资航、宏达、锦春、兴盛、延黄5家红枣加工企业扩规模、上设备、引技术、出精品,逐步崛起壮大。延川制定扶持红枣加工企业优惠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作用,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包装项目,对外宣传,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红枣加工业。


“七月十五红圈圈,八月十五枣上杆。”虽已过八月,但延川的红枣依然味甜色红,品质奇佳,等待着游客前来品尝。



路遥,家里一切安好,勿念



终于可以到路遥的老家郭家沟村看看了!当沿黄公路采访团抵达延安市延川县,看到当地政府安排的采访行程里有路遥故居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阅读路遥的文学作品。上大学及读研时,学的是中文专业,自然有更多的时间,让我尽情沉浸在“平凡的世界”里。从作品著作到评论研究再到纪实传记,只要和路遥有关的文字影像,我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找来细细研究一番,痴迷且痴情,甚至有点“走火入魔”的意味。用先生的话讲,当是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而这一切,皆因路遥及其作品一直带给我前行的力量,至今都是。


路遥故居 延安日报  孙晨籍 摄


路遥曾经的苦难生活,我在阅读中早已知晓。但不知为什么,也不知从何时起,我特别期待去他的老家郭家沟村走一走,看看他曾经生活、成长的地方,究竟有过怎样的苦涩和甜美。也许是因为尊崇,才会产生这般心疼。


郭家沟村距延川县城并不远,大约5公里。也好找,村前的半山腰上立着一块巨型广告牌,上书“路遥故居”几个大字,大老远就能看见。顺着山下那条硬化的道路进村,没走几步就到路遥家了。


路遥故居。 榆林日报 杨彬 摄


是的,到家了!硷畔上,种着南瓜,栽着豆角,藤蔓缠绕间偶尔又长出几株陕北农家常见的花卉,这一切应该还是曾经的模样吧;院子里,一盘石磨,两孔土窑,窑面上挂着串串红辣椒,窗台上晾着根根玉米棒,一看就知道又是一年好收成;掀开门帘走进屋,此屋正是路遥和养母养父居住的地方,旧时面料的被褥叠放整齐,老式花纹的碗盆应有尽有,他们全家人昨晚一定还住在这里。


在窑洞墙上挂着的几幅老照片中,我忽然看到路遥养母李桂英的照片。啊!原来老人家生前也留下了照片。尽管只是一张黑白照,但足以令人欣慰。这位可敬的老人,当年为了不让县城读书的路遥忍饥挨饿,多少次在前川后沟乞讨要饭,有一次还被两只黑狗追着咬。世间伟大的母亲,总是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为孩子换回甘甜。儿子去世后,这位可怜的母亲多少个昏天暗夜精神恍惚,嘴里却能清晰地呼唤:“卫儿(路遥小名),回家,妈给你做钱钱饭(路遥生前最爱吃的家乡饭)。”而此时,她的丈夫王玉德也已去世多年。


路遥故居。 榆林日报 杨彬 摄


我曾为写大学毕业论文,系统翻阅过大量关于路遥的资料,始终未见到一张李桂英的照片。网络上能找到的,仅有北京画家邢仪为老人画过的四张油画像。前些日子,我去清涧路遥纪念馆参观,见到展示的众多路遥家人照片中,也只有她老人家是油画像。当时,我站在老人的画像前,沉默良久,悲从心起。而现在,好了!老人的照片就该挂在自己家里,况且她的身旁还挂着儿子、儿媳、孙女的照片,一家人其乐融融。


路遥家的窑洞,现在不止两孔。为了将这里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当地政府又征购了路遥家左邻右舍的十多孔窑洞,并进行了全面维修,分为不同的展室,陈列着路遥的作品、手稿、书信、合影以及一些纪念路遥的题词等。记得有一年,从新闻上看到,路遥家的院子里荒草丛生,门窗破烂不堪,令人唏嘘与叹惋。好在路遥故居现在又基本恢复了他生前时的模样,呈现出原始、宁静、古朴、整洁之美。据讲解员介绍,自2016年6月6日对外开放以来,路遥故居几乎每天都有本地或外地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前来参观。


 路遥塑像。 榆林日报 杨彬 摄


在路遥故居,悬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也是唯一的横幅,上面写着“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几个白色大字。在青山绿水中,红白相间的色彩显得格外醒目。说来也巧,延川郭家沟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的主要取材地,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的主要取景地也叫郭家沟,只是在绥德而已。路遥出生在榆林清涧,却成长于延安延川,一个作家与陕北仅有的两个市均有关联,一部作品又巧妙地将这两个市连接起来。所以,路遥首先是陕北人集体的光荣,也是陕北以外的人们共同热爱的伟大作家。


参观结束,即将离开时,我又忍不住回头望了望那两孔窑洞,心里默念一声:“路遥,我今天到你家转了转,家里一切安好,勿念!”之后,川道的秋风吹落我一脸泪花,满是凄凉与悲壮。


渭南日报记者 杨晓妍  延安日报记者刘小艳 马政 榆林日报记者 张娟 郝彦丰(图片来源榆林日报)


本期编辑 梁亚玲

注:本文转载自榆林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第十届全国石化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榆召开,64项创新成果与会发布!

上一篇: 【实用】41个聪明的生活小窍门,省钱又省心,赶紧收好~

推荐公众号

pix pix pix

免责

本站所有内容收集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内都有明确标记文章来源。本站只做转载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付责,如发现有争议文章请发送链接到站长邮箱mail@lxwm.net。我们会在收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

本站收集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并整理发布,旨在为读者提供手机以外的公众号文章查询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