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撤退与李安的冒进

2017-09-03    第十放映室




回家之旅,沉浸体验




挑事的华纳兄弟,兴奋的围观群众,一场事先张扬的对谈,最终以吴京的缺席而告终。


观点之争或是站队表态,一次注定喧嚣的舆论发酵,在临近开始前偃旗息鼓。



不过,对于自带流量的诺兰来说,电影的话题性从来就不是个问题。这位被许多人奉为“大神”的英国导演,每一次出手,都会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


“当40万人无法回家,家为你而来。”


他的新作《敦刻尔克》携北美的逆天口碑而来,目前8.6分的豆瓣评分,还在稳步增长,以此带动的票房,看来应该也不错。



手捧保温杯,心怀故土情,敦刻尔克的海滩,从未如此热闹。


意见领袖或是普通朋友,传统媒体或是新贵公号,此刻的社交网络上,关于诺兰其人其片的花式论述,也许已经让你目不暇接。


那么,在这道全民参与的蹭热点大题上,一向实诚的小十君,究竟会拿出一套怎样的解题思路呢?



撤退或冒进:从战场回家的两种方式


看完诺兰的《敦刻尔克》,小十君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拿着大公司的投资,做着自己的影像实验,诺兰与李安,这两位在国内大众声望颇高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这么一种方式,成就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首先,他们的这两部电影,看上去都是战争题材,但又都不是典型的“战争片”。


战争,更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存在,以便导演表达他的作者意识。


诺兰的《敦刻尔克》,隐去德国军队,区分盟军阵营,将重点都放在了英国军民身上。他并没有直接表现战争双方的交锋,反而一直在拍英国方面如何躲避轰炸、水中逃生、抢救生命、阻击敌机,银幕中弥漫的恐惧压抑,完全是灾难片的调调。


并且,陆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这三条叙事线上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悬疑元素


“能侥幸活下来吗?能成功救到人吗?能及时赶到吗?”,这些问题,在时空交错的巧妙剪辑中,最终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戏剧张力。



同样是不直接表现宏观战争,不同于诺兰注重氛围的类型融合,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走的则是一条人物驱动的路线。


无论是不断闪回的伊拉克惊魂时刻,还是各色人等的迥异目光,“战争”作为一种概念,始终萦绕在男主角身边,持续施加着对他的影响。电影弱化叙事,去戏剧化,只为将焦点放在比利林恩身上,把他当作镜子,映出战争对周遭世界的影响。


以一人观照全局,这种东方式的内心探索,依旧保持着李安式的暧昧,总是将原本尖锐的观点,包裹在貌似温柔的外壳下,稍有疏忽就会不得要领,失去准星。


相比之下,向来不善于塑造人物的诺兰,选择用外化手段,只着力表现战争恐惧与求生意志,虽然没有李安那种对战争本身的深沉思考,但好在总是准确高效。




其次,他们的这两部电影,虽然都有战火硝烟的大背景,但实质上都是个体视角的归乡故事,只不过,李安的那部更纯粹,诺兰的这部更复杂一些。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的是男主角回家前后的不同遭遇。它将战场秀场交叉对比,既显出战事对主角造成的心理创伤,又表现他回乡后荣辱并存的滑稽窘境,将一场无聊战争的荒诞性,全都投射在了新兵蛋子比利的人生中。


甚至,一向以稳重著称的李安,还借角色之口拒绝富商抛来的橄榄枝,将烈火烹油的美国梦好好批判一番。这种直接的表达,实际上也是一种个体视角的体现。



相比而言,商业名导诺兰,在讲诉“英军脱欧归乡记”时,显然考虑得更圆融。陆海空的三条叙事线,虽然总体都是个体视角挂帅,但各自都夹带着一些私货。


陆地线中,几名年轻士兵奋力求生,沉默中以肢体表演为主,既有人性的怯懦也有环境的艰险,这种纯粹的游子归乡,最符合诺兰“敦刻尔克情结”的民间设定。


海洋线中,忽略军舰聚焦民船。机智老船长勇救士兵,一心支援我军前线的“主旋律”色彩初显,同时,为了表现价值观冲突,诺兰又让角色开始了嘴炮辩论。


天空线中,绑在战机上的主观镜头,使个体目光得以惊艳呈现。然而,汤姆・哈迪夕阳下的身姿固然叫人动容,但说到底还是俗套的英雄主义牺牲。



更重要的是,当千百民间渔船驶来,首长迎风流泪的一幕出现,当首相丘吉尔的总结陈词在耳边响起,诺兰一直坚持的个体视角,就在某种程度上遭遇了消解。


原本只属于民间的归乡情怀,融入了官方色彩,难免又落入了爱国主义的窠臼。



最后,他们的这两部电影,给人最大的感觉都是沉浸感李安与诺兰运用不同的策略,挑战着观众原有的审美习惯。


4K,3D,120帧,一向以谨慎示人的李安,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通过全新的技术尝试,他试图让观众始终跟随比利林恩的视角,面对战争内外的种种,看清他脸上表情的细微变化,从而形成某种情感共鸣。



同样为了沉浸感,相比李安的开拓,诺兰的策略,更像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撤退。


减少台词说教,转而用影像讲故事;简明叙事的线索,不再玩花样的结构;人物塑造为辅,氛围展现优先;坚持压缩时空的平行剪辑,将悬念感的追求进行到底。


有所取舍的他,这次做起了减法,发扬优势,回避短处。其中,最为大胆的改变,就是诺兰式的视觉奇观,这一次变成了听觉奇观占主导。


汉斯季默这次不甘寂寞,嘀嗒的读秒不绝于耳,一种介于音效与音乐之间的声音贯穿全场,高强度地轰炸着观众,几乎逼迫着他们去感受战争的炮火。



吹或是黑:天才诺兰的封神之说


聊《敦刻尔克》,不聊它的导演诺兰几乎是不可能的。


江湖闻名的“诺吹”眼中,这位屡创佳绩的神作导演,横扫IMDb与豆瓣两大主流评分平台,始终代表好莱坞的先进生产力,始终代表“烧脑”电影的前进方向,与吴京之类的人,并没有半点对话的空间,地位已经崇高到了“宇宙第一导”的地步。



部分坚定的“诺黑”则认为,诺兰这个商业导演,只是个现代化的希区柯克,当今年代的斯皮尔伯格,靠着几把刷子行走天下,看似犀利强大实则内涵有限,看似先锋精英实则土气陈旧,说到底也就只是个贯彻普世通俗价值观的优秀匠人。



其实,不吹不黑,在小十君看来,诺兰是一位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天才


先说优点,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诺兰总能运用娴熟的技巧,将高概念的叙事模式震撼的视觉奇观完美结合,使观众沉浸在他的世界中。


并且,继承自前辈希区柯克的悬念营造,创意丰富的时空关系,以及与汉斯・季默的配乐合作,使他总能保持大片风格,让电影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



再说缺点,人物塑造的单薄,始终是诺兰被人诟病的一点,女性角色的缺乏,甚至成了一个“死老婆”梗。除了希斯莱杰等个别角色,他的人物似乎总是显得工具性太强,只是在传达导演的某种观念,缺乏表演的魅力与光彩。


并且,就普遍意义上的“大师”而言,诺兰的电影在想象力与意识上还有所欠缺,他习惯于呈现的主题,总更偏于共识,而缺少导演对世界的独特思考与认识。



李安或是诺兰:好学生的未来方向


平心而论,对于小十君来说,李安或是诺兰,都是那种很好但喜欢不来的导演。


他们就像是那种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业务水平出色,人品谈吐得当,在大众心中一直是有口皆碑的行业楷模,总能严丝合缝地完成一篇还不错的命题作文。


可当这种“套路”逐渐成为了某种习惯,对于新鲜感的渴求,又会让影迷对他们有些失望。毕竟,在通往众神殿的路上,我们还希望他们能够拍出更多的不一样。



如今,他们都来到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电影是一场梦,直到它实现,才是一场华丽的美梦。”


经历技术冒进,遭遇票房溃败,正处于中场休息的李安,今年63岁,即将再次涉足科幻题材。素来知难而上的他,会迎来一场东山再起吗?会继续来之不易的电影梦吗?



“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选择撤退的诺兰,今年47岁,深知自己优劣势的他,是否又能手握票房口碑,荣登奥斯卡,就此开启作品的新阶段呢?



好学生的未来究竟会怎样?热爱电影的小十君,愿意与你一同期待。


互动话题



你觉得《敦刻尔克》怎么样?




推荐阅读


李安新作女主角,是个身体里住着男人的美酷女孩

这部爱情片的史视感,不输「敦刻尔克」



注:本文转载自第十放映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今日放映 | 国产古装剧最美的一段台词,来自「大明宫词」

上一篇: 曝光|府谷这80人因醉酒驾驶被吊销驾驶证,看看都有谁?

推荐公众号

pix pix pix

免责

本站所有内容收集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内都有明确标记文章来源。本站只做转载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付责,如发现有争议文章请发送链接到站长邮箱mail@lxwm.net。我们会在收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

本站收集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并整理发布,旨在为读者提供手机以外的公众号文章查询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