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德:把陕北红泥变成有价值的艺术品

2017-07-09    榆林日报


点击上方
榆林日报
关注我们!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近日,榆林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议名单公示,神木泥塑赫然在榜。“说到非遗的传承人,我还算不上,我就是喜欢玩弄泥块的老头子,希望把陕北神木的红泥变成有价值的、美的东西供大家欣赏。”热衷于泥塑创作的刘崇德说。



“从当教师起,我开始真正研习作画,一边教学生,一边自己学。”刘崇德原来是一名美术老师,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素描课上为了让孩子们区分平面图和立体图的不同,他就想办法自己用泥捏一个物品拿到课堂,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亲手感觉到,然后作画。后来,学校开设泥塑兴趣小组,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刘崇德也渐渐从捏课堂教学物件,到各种小泥人、小动物。



教学需要之余,刘崇德对泥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了一定美术基础的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泥塑艺术创作中。“这是钟楼、宝塔、四大美女、龙、司马光砸缸、武松打虎……”在一间车库改造的工作室里,展柜里整齐摆放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泥塑,刘崇德指着一一介绍着。



要捏泥人,需要的工序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从选泥到简单塑造,再从细节雕刻到晒干上色,每一个步骤看似简单,但需要全身心投入。“刚开始做泥塑,就用普通的泥,干了之后极容易开裂,后来发现神木东山的红泥黏性大,就从东山挖一些回来。”刘崇德说,红泥虽比普通泥土结实,但仍旧易破损、开裂,在反复试验中,他给泥中掺过毯毛、糜草,以求增加其韧度,但由于泥土过于粗糙而放弃了。后来他又想到掺入宣纸,宣纸浸水后变得黏稠,和出的泥做成泥塑果然结实多了。



从最初为了做教学道具到后来开始琢磨泥塑,刘崇德从自己喜爱的人物形象,到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像农民种的大白菜、喂养的牲口等都会成为创作的素材。



刘崇德坦言,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视,赋予这么高的使命,觉得十分自豪,可是现实当中刻意去学习的人很少,也很难执着地从事这一行业,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好者加入进来,把这一类传统文化发展好、保护好、传承好。


文图/本报通讯员 王金梅


本期编辑 李小龙

注:本文转载自榆林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扩散|法院曝光今年第二批老赖名单共23人,有你认识的吗?

上一篇: 提醒 | 你的手机还在发烫?只怪没看这篇文章!

推荐公众号

pix pix pix

免责

本站所有内容收集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内都有明确标记文章来源。本站只做转载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付责,如发现有争议文章请发送链接到站长邮箱mail@lxwm.net。我们会在收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

本站收集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并整理发布,旨在为读者提供手机以外的公众号文章查询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