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人家的“离婚协议”?你的个人信息也正在“裸奔”

2017-07-07    中国之声


最近,一份“离婚协议”不知不觉间在qq群、朋友圈、微博广为流传,协议内容谈及分割63套房产,震惊一众网友。



除房产外,这份离婚协议书上还交代了存款、债权和债务归属问题。看了这份“离婚协议”,许多人“心疼地抱住了胖胖的自己”。



在许多人对这份“离婚协议”持一种娱乐的态度在调侃它时,它的当事人张女士可不这么想。她表示待查实后将起诉泄密者。到底从哪泄得密?离婚协议书是一式三份,民政局存档的那一份,不会盖有网传协议上的民政局公章,因此,此离婚协议并非从民政局流传出去。


张女士自己也表示,这份离婚协议书绝非从她和前夫处流传出去。据其猜测,因最近准备买房,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给售楼部和贷款银行各复印了一份,她怀疑正是由此流传开来。



看到这些小编不由得脊背发凉。我们身处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申请社交平台的账号、快递小哥打电话通知我包裹已到、在健身房留下会员信息、甚至在网上预订酒店车票……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把个人信息和隐私“分享”给他人,经过别有用心之徒的利用,它们正“裸奔”在光天化日之下,紧张么?


1

“他们”怎么什么都知道?


许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疑惑,怎么我前脚刚买房子,后脚就会接到许多装修公司的电话?抑或怎么总有这么多推荐投资、股票的电话找上我?事实上,你的个人信息已经不知在买卖个人隐私的黑市上被多少“买家”买走了,当然,这些信息是在你不经意间泄露出去的。



智能手机真是个人隐私泄密的大漏洞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最为贴身的工具。一旦手机丢失,手机里保存的短信、邮件、照片甚至支付宝等个人网银帐号、密码等都有可能泄漏,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可能受到重大威胁。


假使手机没有丢失,我们每天也都会使用许多APP,它们几乎都要求用户以自己的信息进行注册,少则手机号码、多则要求提供更加详细的身份信息,除此之外,许多软件在下载中要求获得自行收发短消息的授权、需要读取用户通讯录,这些类似的条款都会无形中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近些年随着个人隐私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许多人已经明白不在微博、群聊中发出个人信息,不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出游或父母、孩子的图片动态,不随意在公众场合连接公共wifi以及慎扫二维码的重要性,但还有一项信息的保护长久以来为大家忽略,那就是个人地理信息安全


骑用共享单车、打网约车、搜找附近“美食”,手机系统都会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适配,定位服务让生活快捷,也让你的行迹无所遁形。智能的手机定位,可以详细记录人们到过的所有地址,并进行了智能分类、次数记录和轨迹查询,连商店的免费WiFi也实时将各种商业信息精准推送给WiFi信号范围内的用户……



有数据统计,每个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调用定为服务逾数十余次。如此天量个人地理信息被频繁获取的现状,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暗藏日益突出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除此之外,手机上还流行一些问卷调查、在线测试,用户出于好奇、不查之下也可能泄露个人喜好和信息,即便对方或运营商承诺保护用户隐私,也不能排除有网站漏洞或遭到恶意攻击的可能。



银行、保险、快递、医疗等服务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


这一点就比较可怕了,而且防不胜防。像上面张女士的案例就有可能是地产公司或者银行内部泄露,更不要提那些看起来很靠谱的信息传递渠道,更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了解”你的法宝。


比如说,现在许多员工都会享受企业提供的年度健康体检,体检的过程中,医院网站服务器中的数据会包括每一个体检者的姓名、身份证、联系电话,以及各项身体指标,这些信息足以让一个别有用心的陌生人从各个维度了解体检者,倘若医院网站被黑客攻击或被内鬼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最近,温州检察院还通报了一起非法获取并倒卖苹果手机用户身份信息、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案件——16名犯罪嫌疑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批准逮捕。他们都是苹果公司的“内鬼”(每一个苹果手机包装盒上都标注着相当于手机身份证号码的串号及识别码,苹果公司员工可通过内部系统,利用手机串号查询到用户注册苹果账户时填写的个人信息)。


●还有之前盛传的某招聘网站疑似泄露了几十万份以及在招聘网站上的简历,和好几家的快递公司快递单据的泄露事件,都让人对自己在外的个人信息充满不安。


个人信息买卖:人们永远不知道骗子们为了“骗”可以做到多么细致的程度


这些信息汇集可是大有用处。它们能搭建成一个个人信息数据中心,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社工库”,有了它就可以对一个人进行了大致的了解,例如这个人的基本信息(姓名、电话、住址等),身体状况(身高、体重、疾病史等),经济状况(购物历史、职业发展等)。而这些都为诈骗犯、保险公司、甚至算命的能够“精准”掌握“客户”个人信息提供了大前提。



个人信息的泄露很可怕,它们在网络上的传递则更为惊人。


在上述苹果公司“内鬼”倒卖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公司内部系统非法查询获取苹果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并以每条10元至18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目前已查明,该案犯罪嫌疑人非法倒卖个人信息至少20余万条。



由于几乎没有门槛,贩卖个人信息的从业者越来越多,产业链也越来越庞大。在警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一人可以拥有上百万条个人信息,而且它们还被分为高端客户、白领名录、普通百姓等诸多大项,大项里详细分有各种小项,如高端客户还分为手机vip用户、高尔夫会员、银行高管等。

2

不想“裸奔”在外,又有什么可以保护自己?


目前而言,保护个人隐私,主要还是依靠人们个人提高警惕。比如快递单和银行卡小票,一则要保护快递单号和卡号,二则在丢弃前先抹掉个人信息;还有一些街头问卷、电话问卷、非正规办卡等活动也尽量不要参加,不要随意给他人留下姓名、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码……



尽管国家已经连续出台许多诸如《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规定,最新的《民法总则》也有关于非法买卖、提供公民的个人信息规定,但是目前仍没有一部完整体系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而且,即便有刑法修正案专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但对绝大多数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因达不到定罪量刑的标准,无法用现行刑法予以惩处。


以上就是目前我国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的现状,所以上文中张女士得知自己离婚协议被公之于众时的惊讶与愤怒可想而知。


个人隐私到底要怎样保护才能给人不“裸奔”的安全感?光靠公民个人能力保护定是防不胜防,筑起这个安全网的只有依靠专门立法。


比如在德国,有《联邦数据保护法》,对信息泄露行为的惩处格外严厉,重者可能倾家荡产,而且德国保持独立,并且只服从法律、只接受法律监督的数据保护专员制度也是针对个人信息犯罪的保护墙;



再比如在美国,美国的行业自律政策,即先于立法、鼓励企业参与到公民隐私保护,也十分有效,其中作为典范的“在线隐私联盟”,由超过80家国际公司和协会组成,正是致力于为商业行为创造互信的良好环境、推动对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中国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更加需要有配套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这次看似娱乐化的“离婚协议”泄露事件,正是又一次对保护公民隐私和基本生存空间的叩问和反思。




编辑:刘曦文

综合来源:新华网、人民网、卡饭论坛、河南日报、广西日报等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八卦掌,何处是江湖? | 中国功夫

上一篇: 那个90岁还在骑单车上下班的院士走了

推荐公众号

pix pix pix

免责

本站所有内容收集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内都有明确标记文章来源。本站只做转载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付责,如发现有争议文章请发送链接到站长邮箱mail@lxwm.net。我们会在收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

本站收集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并整理发布,旨在为读者提供手机以外的公众号文章查询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