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于丹:“文化和自然遗产”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017-06-11    中国之声


今天,是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标志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0项,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拥有51项世界遗产的意大利。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1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0项,文化景观5项。

 

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了厚重的人文历史,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都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可有的人问了,这些遗产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于丹说,关系大了!



点击音频,听于丹独家声音

生活息息相关" play_length="599000" voice_encode_fileid="Mjc4NjgzMzYwMF8yNjUxMjY2NTM5" style="width: 556px;">


于丹,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大地上劳动的节奏,

也是人养生的节奏”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于丹:文化和自然遗产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去年的11月份中国的24节气申遗成功,我觉得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它就是15天为一个节气,大地上面万物都会如约而至。哪个节气是下雨的,哪个节气是下雪的,老天爷没有一点辜负人。所以过去陶渊明一直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也就是说人生的这个衣食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只要好好的耕地,大地苍天一定是不辜负我的。所以,原来的农耕民族的节气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节奏,它也是一种哲学,它也是人以大地为法则的一个最重要的哲学。



 于丹:你比如说咱们前几天刚刚过了小满。中国人的小满是什么?就是人在劳作之中看着农作物比如麦穗都渐渐丰盈了,人心中就会有小小的满足。中国人原来的的满足方式从来都不是大满,不是说我去抽个奖就能中头彩呀,我去选秀就一定能当明星啊。就是,原来的中国农民没有太多的妄念,中国人的满足方式从来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只要好好的花力气,大地一定给你收成。在这个劳动过程中的小小的满足。





于丹说,在都市化的生活里面,如果我们还能够继续保有24节气对于孩子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中国人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大地上劳动的节奏,同时它也是人养生的节奏。


 于丹:你看像春生的时候大家都吃各种的牙尖儿,比如香椿芽啊,喝茶喝不发酵的绿茶。因为牙尖就是对身体最有益的东西。夏长,人就应该吃大大的蔬菜叶子,因为它吸收阳光最多最蓬勃。秋收,人就吃果实;冬藏,中国人养生是讲究吃根茎的,什么白薯啊、土豆啊、萝卜啊、花生啊,因为根茎里面有最多的淀粉和营养,第二年春天才有能力钻出土地。所以原来中国人养生没有大把维生素的时候,讲的就是跟着24节气吃当时最有生机的东西,就叫养生了。其实这些理念我觉得今天都应该回来。也就是说中国人都是自然之子,就是大地自然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时间轴。





“侗族大歌让我们懂得秩序感,懂得谦让”


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于丹:你看侗寨的千人大歌,大家就是围着一个灶坑的灰堆,然后谈着简单的牛腿琴,唱歌的时候没有谁要当主角,像选秀那样就一定是自己占据舞台。大家都会唱和声,彼此都会迁就。你听着侗寨大歌时就会发现,音乐的本质排在第一位的其实都不是审美,而是秩序感。也就是说,礼乐是有道理的,人是在秩序感中找到自己角色的安顿,是因为秩序的和谐,所以大家才会有这种优美。他们就懂得秩序感,懂得谦让。



侗族大歌《侗不离酸》


于丹说,在几千年的文明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民族历史,所以好多少数民族的生活形态,在今天非常值得我们去考量,去感悟。


于丹:我曾经去过贵州黔东南州的一些苗寨侗寨,有个岜沙村寨,我感慨特别深,他们至今保存着一种古老的祭祖习俗——“人树合一”。“人树合一”即是生一个孩子种一棵树,让这孩子与树同长。人死后,砍下出生时种下的那棵树,为其做棺木,并在其墓穴上种上一棵树,不留坟墓和墓碑,以此表示先人与树同在。无论多么穷的人家都有一片祖先林。也就是说一个一个的祖先,都化成树木长在这里。小孩子如果撒谎啊、不孝敬啊,就会被惩罚到祖先林里面,一边浇水,一边反省。所有的这些在我们今天看起来都觉得蛮陌生的,但他们对于树木的那种敬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有着”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美誉的岜沙村寨,至今保存着一种古老的祭祖习俗——“人树合一”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今天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近些年,中华文化怎样跨越障碍迈出去成为热议话题。于丹说,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文化跟人家比较的时候,要先找到自己的根性。在今天都市化的进程里,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触摸到这个民族的根性,看见的不只是一些奇观,一些手工艺,一些感叹,而是背后的价值观。



于丹:比如说,西方的好多节日都是从天上下来的,因为它向神致敬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都是人向神致敬。但是中国人的这个节气都是从地底出来的,所以中国过节就是人像土地的回归,也就是说你必须按照这个节候和节奏去安排生活。这就是意义上说的人要有四合: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只要能够守着天道天理,运气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就是人家西方人遇到什么事情说,"oh,my god"都在叫神,而中国人说"唉呀我的天哪",你呼喊的是天道是天理,那人就要遵天道,守天理,这一切其实都是中国的观念。



于丹说,文化和遗产日的设立,对目前中国城乡一体化转型时期特别重要。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一代,让他们认同和传承,让这些丰富的文化和自然异常能够在今天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于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都是带有仪式感的。无论一种手工的劳动,还是一种节庆,或者是寻找天人合一之间的时间密码。如果我们不把这些文化自然遗产作为一种简单的知识宣介,能够把它作为不同节庆的仪式去参与,去体验。比如说中秋要赏月,很多手工的食物啊、编织啊等等,做的时候让小孩去做。人在劳作的时候,在仪式中制定的时候,就能够找到它的认同他。


      “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不能仅仅管它叫遗产,让它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从国家层面确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就是唤醒大家的一种认同感,怎么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今天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成为一种历史记忆。这才是真正的意义。”

 于  丹



采访.编辑:温飞

微信编辑:刘曦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江西师大附中考点高考听力出故障,教育局回应设备正常,还在调查

上一篇: 特大喜讯!府谷初、高中娃福音!直进高铁单位!4600元以上高薪!就业处:18792855318

推荐公众号

pix pix pix

免责

本站所有内容收集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内都有明确标记文章来源。本站只做转载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付责,如发现有争议文章请发送链接到站长邮箱mail@lxwm.net。我们会在收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

本站收集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并整理发布,旨在为读者提供手机以外的公众号文章查询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