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第二次全国高招会| 广播剧《历史的抉择》

2017-06-09    中国之声



旁  白:1977年8月13日上午,《人民日报》要闻部的穆扬和同事王惠平,在接到一个紧急会议的采访任务后,匆匆赶往北京饭店。走入会场,里面的气氛让两位记者大吃一惊。


代表一:恢复高考,这不是又要走白专道路吗?

代表二:分数上择优,那要不要看家庭成分?

代表三:是啊,不要犯路线错误……

 

旁  白:1977年的一年内,居然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这是史无前例的。两个月前,穆扬采访过太原的第一次会议。虽然太原会议决定从中学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收一定比例的学生,但招生办法依然沿袭了文革中后期实行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

   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年系列纪实广播剧

《历史的抉择》

  第二集  《1977,第二次全国高招会


戳音频,听节目


北京的第二次高招会已经开了二十天,由于正在召开的十一大对“文化大革命”仍然作了肯定性评价,所以能否在招生问题实现突破,仍然存在不同意见。教育部保持沉默。而此时,有关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早已传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穆  扬:惠平,这样再开下去,争论会没完没了。


王惠平:教育部这是在干什么?开个高招会,选了这么多的军宣队、工宣队代表,那些搞教育的本来就少,他们受过迫害不敢说话啊。


穆  扬:关键是教育部的领导没有一句主导意见。


王惠平:怎么能这样呢?


穆  扬:还不是怕吗。


王惠平:怕什么?


穆  扬:怕推翻“两个估计”。



穆扬


1971年,由“四人帮”修改定稿,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纪要指称“文革”前十七年的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就是所谓两个“估计”。这两个“估计”,是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头上的两座大山。


穆  扬惠平,不搬开这两座大山,这个乱局还会持续下去。


王惠平:穆扬,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穆  扬:我当然知道。71年的会我参加过,《纪要》是毛主席圈阅,中央批准的。


王惠平:毛主席圈阅过,推翻恐怕不现实吧?


穆  扬:《纪要》产生的过程我是很清楚的,咱得想办法做点什么。


的演播者任杰


从盛夏到入秋,从北京饭店转到京西宾馆,争论无休无止,场面胶着。第二次高招会,成了一场让所有人都备受煎熬的马拉松会议。作为一个老记者,穆的心越来越沉,但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打破僵局。


王惠平你给教育部的领导打电话了?


穆  扬:打了。他们说不反对我召集一次座谈会。


王惠平:穆扬,这会不会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呀。


穆  扬:“两个估计”不推翻,教育工作者何来清白与尊严,恢复高考又从何谈起?!


王惠平:参加座谈会的人你都找好了?


穆  扬:嗯,是参加过71年会议的六位敢说话的老同志,都说:不怕再次坐牢!



穆扬当时的想法很大胆,就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收集舆论,然后上报中央,为推翻“两个估计”助一臂之力。1977年9月3日的晚上,在京西宾馆一间客房里,一次秘密座谈会召开了。


穆  扬:于文达同志,您刚才说到,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开座谈会,就已经定下了基调?


于文达:是的,按照他俩定的调子,会议一开始就是“大批判”,形成了对“文革”前17年的教育只能说坏话、不准说半句好话的局面。


穆  扬:王野平同志,您还有什么补充吗?


王野平:当时,上海组收集了一些耸人听闻的材料,与北京、辽宁、天津等省市代表呼应,把“文革”前17年说得一团漆黑。


于文达:第一个“估计”,姚文元的原稿写得就很过头了,原文是:由于刘少奇一伙网罗一小撮叛徒、特务、走资派,把持教育部门的领导权,疯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张春桥在改稿过程中又加入很多耸人听闻的词语,把十七年说成都是黑线了。


全教会《纪要》的最后一稿是姚文元、张春桥搞出来的,夹带了大量私货,两个估计实际上是张春桥、姚文元一手炮制的。这,或许将成为推翻“两个估计”的突破口。穆扬连夜赶写了一份2600多字的内参:《全教会〈纪要〉是怎么产生的?》,揭露“两个估计”产生的过程。9月15日,《人民日报》将这份内参报送中央。


穆  扬:内参上报了好几天,小平同志看到这份内参了吗?为什么一点信息也没有?是不是我们犯了什么大忌?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穆扬的心一直揪着。9月25日,全体会议代表突然接到通知,到教育部大会议室集中听取文件传达。

 

导演权胜在给演播人员讲戏


那天,入秋的北京天气阴冷,天空飘洒过一些细雨。与会的人们和天气一样,个个表情凝重。


 

小平同志说:最近《人民日报》记者找了六位参加过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同志座谈,写了一份材料,讲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产生的经过,很可以看看。《纪要》是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的。《人民日报》记者写的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


穆  扬那一刻,雨停了、云散了,北京的天空恢复了她应有的秋高气爽。那一刻,我看到身边的很多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事后穆扬才知道,其实邓小平一直都在关注回炉的高招会,并对教育部的做法很不满意。是《人民日报》的这份内参,给正在思考如何打开教育僵局的邓小平,送去了一 支爆破筒。


 

邓小平:教育部要思想解放,争取主动。办事要快,不要拖。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


邓小平的谈话成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分水岭。一场持续了44天的马拉松高招会,在最后阶段峰回路转。很快,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出台。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这一意见。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意见》,决定正式恢复高考:当年冬季,立即组织招生考试,那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天的高考


《历史的抉择》演播人员


创作人员


策划:蔡小林

编审:任捷

编剧:权胜、杨宁、刘黎、章成霞、曹波

导演:权胜

作曲:于祥国

录音:房大文

混音:权胜

顾问:李忠杰、储朝晖

演播人员


邓小平:吴俊全

何东昌:洪涛

刘达:严燕生

朱轸:赵岭

查全性:孙星

穆扬:任杰

杨石先:郭政建

方非:任亚明

女老师:王俪桦

群众:中华女子学院的学生

 

旁白:刘静

报题:苏扬


微信编辑:王茜、徐啸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下一篇: 外国的高考作文题都长啥样?

上一篇: 习近平邀请哈总统“开高铁”:再快就飞起来了

推荐公众号

pix pix pix

免责

本站所有内容收集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内都有明确标记文章来源。本站只做转载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付责,如发现有争议文章请发送链接到站长邮箱mail@lxwm.net。我们会在收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

本站收集微信公众号内的文章,并整理发布,旨在为读者提供手机以外的公众号文章查询阅读平台。